国内某抗日电视剧截图
最近,《人民日报》对中国盛行的抗战剧提出尖锐批评——“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”的实质是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影响和侵袭的结果,是商业和利益至上的结果。权威党报此举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
长期以来,抗日剧是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东方不败。随着钓鱼岛争端的升级,有些爱国青年不断发出愤怒的吼声,对着邻居的中国造日本车摩拳擦掌,欲砸之而后快。
但随着政府不断借助主流媒体发出理性爱国的声音,个别损毁别人私家车的爱国流氓被绳之以法,目前较现实的一个途径便是每天坐在电视机旁,看我八路将日本鬼子杀得片甲不留——当然,现在也更多地出现了国军浴血奋战的身影。
宣传抗日、勿忘国耻、振奋民族精神无可厚非,但发展到无视事实,全民意淫就相当值得警惕。
最近传出一个具有黑色幽默的新闻:据不完全统计,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2012年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,其中60%演过“鬼子”;全年48个剧组在“抗日”,一人最多一天死8次,一部30集电视剧至少拍摄4个月——这样一算,横店去年“消灭鬼子”接近10亿,摊开来可绕地球两圈。
其中一个26岁的“横漂”史中鹏近日突然成了网络红人,2012年,他总共参与演出了30多部抗战戏,演了200多次日本兵,最多的一天“死”了8次。“鬼子”演多了,他自然而然就总结出了一套经验,一言以蔽之就是“越猥琐越好”。在这些抗日剧里,日本军人总是很猥琐,常常衣冠不整,留着小胡子,一脸邪恶,见到女人就流口水喊着“花姑娘”,见到好人就喊“八格牙路”;而在英雄们面前,他们不到5秒便抱头鼠窜,大呼“饶命”。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什么时候能演一回八路军战士。
这样简单的爱国情绪宣泄让人想到义和团式的刀枪不入,在人文素养欠缺、尤其是文史知识匮乏的青少年会产生严重误导。他们会错误地认为,在那个血雨腥风、极其残忍的抗战年代,搞定武器装备先进、战术领先的日寇如同电子游戏打通关那样轻而易举。
这无形中会贬损抗战胜利的意义和价值。要是如荧屏那样“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”,中国怎么会付出2000万同胞的生命,正面战场的国军怎么会损耗超过400万部队?更遑论南京大屠杀无辜被屠戮的30万同胞。
面对抗战,这些年中日两个大国都在采取极端的方式面对真实的历史——战败国日本在右翼势力主导下一味地欠抽似地忽视事实,玩命掩盖真相;战胜国借助荧屏和主流宣传渠道片面夸大战果。
也许日本的不忏悔、不道歉是整个事件日益严重的主要诱因,但如果用一个谎言去对抗另一个谎言,只会使真相蒙尘,反而会授人以柄,为日本极端民主主义者提供继续造谣的论据。
有人会辩解:日本人掩盖的是事实,中国不过在拍爱国剧。但别忘了,历史剧可以虚构,但总体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貌却不容践踏和诋毁。否则就是另一种不负责任的伪饰和戏谑——无论其动机多么崇高和动人。
平心而论,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,中国迅速崛起,GDP已经将强悍的近邻日本甩在身后,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的激化,和信仰缺失下的贪腐横行和全民浪费,当务之急不是继续颂扬发展的伟大成果,而是居安思危,强化忧患意识,多结合历史和现实去宣扬多难兴邦的道理。而八年抗战的磨难和牺牲无疑是一个生动的教材。
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民族复兴,就必须习惯从过去的苦难中汲取营养,用客观审慎的态度面对目前周遭的内忧外患。
战败者日本之所以不愿承认失败,除了国民性的弱点,就是很多日本国民认为:二战失利主要因为美国苏联,而非中国,他们只习惯向真正的强者臣服。那么,在和平时期,如果中国能利用当前有利的发展局面,锐意推动深层体制改革,从GDP到人均GDP实现全面超越,以真正强者姿态和其探讨历史,估计日本被迫承认真相的希望大增。当然,也有下下之选——围绕钓鱼岛打响一场局部战争,并战之能胜,但这需要支付更高昂的代价。
不过,荧屏上的抗日意淫只会误国——日本人毫发无损,中国爱国青年却已集体发出胜利的欢呼。这不是自欺欺人,又是神马?